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越来越多的父母相信: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”
别人家的孩子,小学就能背很多英语单词了;初中就能学懂高中英语;奥数都拿了几次大奖……自己家的孩子,必须跟上。
而事情的另一面,父母越是逼迫自家的孩子,孩子越是不争气。
聪明的父母,会反思自己,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。正如明代作家冯梦龙说的:“早成者未必有成,晚达者未必不达。”
01
早慧的孩子,更可能早夭。
看过一个哲理故事:一个书生,恨不得自己马上做官,于是反复起到神灵。
神灵见书生如此虔诚,就让他一夜之间来到二十五岁,然后中进士,做官。
接着,书生想要婚姻、孩子、功名……神灵让书生心满意足,一天就完成了找对象、结婚,孩子也有了,并且官位已经到了三品。当然,书生也来到了五十多岁。
看着白发苍苍的自己,书生忽然后悔了,要变回年轻时候。此刻,神灵不见踪影。
一辈子太短,可能一件事都做不完。可是很多人觉得太长了,非得迅速知道事情的结局。
拔苗助长的故事,一次次在家庭上演,孩子苦不堪言,大人恨铁不成钢。
现实告诉我们,世界上,并没有太多的神童。
历史上的神童,也就是嘴巴厉害了一些,不见得有什么真才实学。
东汉末年的孔融,四岁就知道礼让梨子。
更令人敬佩的是,孔融几岁时,就去拜访太守李元礼。大大方方地说:“我和你是亲戚。”
太守愣住了,不知这亲戚从何而来。
孔融说:“我的祖先孔子,你的祖先老子,本是亲戚。因此,我们也就是亲戚了。”
更巧的是,孔融的儿子,也比同龄的孩子聪明。
在家庭受难的时候,孔融的儿子说: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。”
关于孔融的结局,着实是悲惨的。是北海做官时,面对袁谭的攻击,并没有好的对策,在短兵相接时,他还在看书,导致妻儿被掳走。他对曹操推行的孝道,进行嘲讽,最终被斩杀。
王安石笔下“伤仲永”的典故,就更体现了父母的短见。
三国时,魏国的钟会,很小的时候,就和曹丕对话,说:“战战栗栗,汗不敢出。”从此,被认为是神童,一路高歌猛进。
在消灭蜀国的时候,钟会居功自傲,后来萌生不臣之心,死于乱军,时年四十岁。
综上所述,我们会发现一个道理:人品比智慧更重要;人品比情商更实在。
从小就没有学会做人,只懂得读书,或者只会“阿谀奉承、狡辩、反驳、讲道理”等。成长的路上,不知不觉就偏离了正常人的轨道。
看透了早慧的害处,我们难免会想起苏轼笔下的诗——人皆养子望聪明,我被聪明误一生;惟愿孩儿愚且鲁,无灾无难到公卿。
02
孩子最长久的成功,就是大器晚成。
不强求孩子早慧,允许孩子大器晚成;不逼着孩子尽早成家立业,这是父母应该有了远见。
人生几十年,饭要一口一口地吃,事要一样一样地做。
让孩子从小就知道,人生是很难的,尤其是失去父母的关照之后,更难。
明朝书画家文征明,七岁还不会说话。而他的同伴唐伯虎,得到了无数的点赞。
两个孩子有鲜明的对比,但是文征明的父亲不着急,认为大器晚成就行了。
文征明十一岁才开始读书,并且父亲坚持把他带在身边,悉心教育。
对比人生的结局,文征明比唐伯虎要好得多。
哲学家王阳明,小时候也比较愚钝,五岁都不会说话。十二岁正式上学。
当王阳明科考落榜后,父亲没有责备,而是说:“此次不中,下次努力就能中了。”
太容易得到的东西,很容易失去,人们是不会珍惜的;很难得到的东西,耗时耗力,能让人珍惜,更重要的是让人在困难之中煎熬,心智变得成熟。
所谓成功,是有很多因素的,不是小聪明,不是一两次运气。
看参天大树就知道,树冠有多高,根基就有多深。不要只见树木,不见根本。
鼓励孩子成长的同时,更要帮助孩子扎根。对于人生来说,根基,就是“善良、全面发展、学深悟透、循序渐进,笨鸟先飞”等。
父母要这样想:“小时候不受挫的孩子,长大了要试错。成年人的试错成本太高。还不如让孩子,小时候受挫几回。”
冯梦龙还说:“不可以年少而自恃,不可以年老而自弃。”
只要一家人不抛弃不放弃,对于孩子的教育,就会成功。
具体来说,做到三点。
其一,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,不要责备,多一些引导。允许孩子有那么几次,成绩不太好。
其二,带着孩子去做除了读书之外的事情。比方说,做家务、帮助困难的人,接触社会的底层生活。
其三,尊重成长的规律,在什么年龄,就做什么事情,而不是跳跃式前进。
03
世上没有那么多神童,绝大多数孩子是普通人,长大了也是普通人的命。
清代晚期名臣左宗棠,三次进京科考,都落榜了。但是他没有泄气,而是去做幕僚。
他做闽浙总督时,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古人经济学问,都在萧闲寂寞中练习出来。”
哪有人随随便便成功,不都是百炼成钢。若是父母不让自己的孩子去磨砺,而是给孩子最优厚的条件,在某些方面特别出众,那是要吃大亏的——社会,也会枪打出头鸟。
最好的人生,不是比速度,而是比耐力。
最大的成功,不是比头衔,而是比实用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